新冠疫情再升溫!新變異株有什麼特性?營養師解析防疫飲食與病後營養補充重點

撰文營養師 蔡欣蓁營養師

近期新冠疫情在台灣再度升溫,根據疾病管制署公布資料,2025年4月起疫情持續上升,預估高峰可能落在6月,社區中以NB.1.8.1為主流株。雖然整體症狀偏輕,但因其具高度免疫逃脫能力,且有「感冒化」特徵,許多人反覆感染、疲倦恢復期延長,防疫與恢復的飲食保養不容忽視。

新變異株特性:免疫逃脫力強,症狀類似感冒

根據臨床觀察,近期流行的變異株在症狀表現上類似於一般感冒或流感的症狀,多數出現咳嗽、發燒、喉嚨痛、全身疲倦等症狀,且傳染力高,導致早期診斷較為困難、又容易快速且大量流行。 且NB.1.8.1免疫逃脫力強,即使曾經接種過疫苗或曾染疫自然產生抗體,病毒也容易透過基因突變改變表面結構,使原有疫苗或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較難辨識、清除病毒,導致「曾經感染過或打過疫苗的人仍可能再度染疫」。近期流行的NB.1.8.1的免疫逃脫能力比BA.5或JN.1更強,因此即使是三劑以上疫苗接種者,仍可能被感染。

新變異株症狀有哪些?跟其他病毒株有什麼不同?

 早期變異株 
(如Alpha、Delta) 
Omicron及其亞型
 (如NB.1.8.1) 
潛伏期約1~14天約1~14天
進展速度較快速發展為重症 多為輕症或無症狀 
常見症狀發燒、咳嗽、呼吸困難 喉嚨痛、咳嗽、疲倦、肌肉痠痛 
病程長度約1–2週約1–2週
重症風險主要集中在高齡及慢性病患者

是否應接種JN.1疫苗?專家建議:高風險族群應儘速接種

新變異株特性:免疫逃脫力強,症狀類似感冒

接種JN.1疫苗是預防新冠中重症最有效的方法,近半年來通報確診及死亡病例未接種JN.1疫苗者均達95%以上,因此建議尚未施打疫苗者及高風險族群都應盡快接種JN.1疫苗,不要因為曾經感染過新冠或曾接種先前的新冠疫苗,就輕忽近期興起的變異株的威脅。 疾管署呼籲,年齡滿6個月以上且尚未接種新冠 JN.1疫苗者應盡快施打;已接種1劑且間隔6個月(180天)的65歲以上長者,應再接種第2劑,以提升免疫保護力。

推薦閱讀:「流感」是什麼?別擔心!營養師推薦7種食物助抗疫

防疫從「吃」開始:營養師教你吃出日常保護力

要維持免疫功能的穩定,必須要補充足夠的營養素,關鍵在於身體是否有足夠的熱量、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與天然植化素,幫助身體維持良好的免疫力

蛋白質

蛋白質是身體製造抗體與免疫細胞的原料,若身體缺乏蛋白質或胺基酸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功能,增加感染風險。建議一般成人平時應至少攝取每公斤體重0.8-1克蛋白質、65歲銀髮族則建議攝取每公斤體重1.2克蛋白質,幫助維持身體及免疫系統正常運作。 可透過攝取雞蛋、豆製品、魚肉與海鮮、各種肉類(雞肉、牛肉、豬肉等)、乳製品或營養強化奶粉,增加日常蛋白質攝取量。

推薦閱讀:易而善-優蛋白高纖高鈣營養素

益生菌

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,就像海關一樣,負責把關外來的物質是否適合進入血液中,因此維持腸道菌相的健康也有助於提升保護力。益生菌可以藉由「腸肺軸線 (Gut-Lung Axis)」影響呼吸道的免疫防禦機制;同時,益生菌 (尤其是乳酸桿菌) 也可以透過增強腸道黏膜免疫、調節免疫細胞活性、產生抗發炎物質及減少呼吸道病原菌定殖等,達到預防呼吸道感染或減輕症狀的功效。 可多攝取醱酵食物 (優格、泡菜、納豆等)或益生菌保健食品幫助維持良好的腸道菌相。

推薦閱讀:易而善-全家高鈣全能營養素

維生素B群

維生素B群不只與能量代謝相關,也會參與免疫調節作用,若身體缺乏維生素B會減弱免疫系統的能力,而補充足夠的維生素B群可以對抗病毒感染、抗發炎。 維生素B群廣泛存在於各種食物中,因此若能維持均衡健康的飲食,基本上不需要擔心維生素B群缺乏的問題。

維生素C

維生素C是天然的強抗氧化劑,日常補充維生素C除了可以改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外,還可以縮短成人或兒童感冒的持續時間與嚴重程度。研究發現,每日補充50~2000毫克的維生素C可顯著降低肺炎發生。 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蔬菜及水果中,包含:西印度櫻桃、芭樂、橘子、柳橙、洪黃甜椒、青花菜、苦瓜等,建議每日可攝取3份蔬菜及2份水果。

維生素D

維生素D可促進先天與後天的免疫反應調節,前幾年CONID-19盛行期間即有研究發現,與維生素D充足的族群相比,維生素D濃度缺乏的族群感染COVID-19的風險更高。

而根據衛福部調查結果,台灣約有98%民眾體內維生素D濃度都不夠,顯示日常飲食中大多數人都無法獲得足量的維生素D。 富含維生素D的天然食物並不多,通常存在於油脂含量豐富的魚類 (如:鮭魚、鯖魚、鮪魚、比目魚等),雞蛋、奶油、起司等也含有少量的維生素D;人體皮膚可透過曬太陽自行生成維生素D,但也難以獲得每日需求量,因此若要補充維生素D,營養師會建議可從維生素D保健食品或額外添加維生素D的營養強化食品補充,效率會比較好!

鋅是體內與免疫系統相關的多種酵素的組成份,體內缺鋅者免疫反應較弱;年長者若缺鋅則容易增加呼吸道感染及相關發病率與死亡率。每日補充75毫克的鋅有助於對抗感冒病毒;補充鋅也可以改善COVID-19引起的腹瀉、咳嗽、喉嚨痛及呼吸急促等症狀。 富含鋅的食物包括牡蠣、牛肉、肝臟、堅果類、黃豆等。

Omega-3不飽和脂肪酸

Omega-3不飽和脂肪酸是人體必需的脂肪酸,除了心血管保健以外,Omega-3 也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、對抗發炎反應,有助於呼吸道健康,甚至可能降低 COVID-19 感染的風險、縮短疾病恢復時間。 想從飲食中攝取 Omega-3,可以每周攝取2~3次富含脂肪的魚類 (鮭魚、鮪魚、鯖魚、比目魚等);若不常吃魚,也可攝取亞麻仁油、奇亞籽或魚油。

推薦閱讀:易而善-全家高鈣全能營養素

蜂膠

蜂膠是蜜蜂從植物樹脂中採集並混合自身分泌物製成的天然物質,被認為具有多種健康益處。研究指出,蜂膠中的多酚類化合物 (如:黃酮類與酚酸) 可協助調節免疫系統,提升像是巨噬細胞、淋巴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,幫助身體更有效對抗外來病原體。此外,蜂膠也具備抗發炎特性,有助於減緩免疫過度反應所帶來的不適,維持身體的免疫平衡。 日常可透過含蜂膠的機能性食品來補充,例如蜂膠強化奶粉、蜂膠噴霧等。

推薦閱讀:易而善-蜂膠成人羊奶粉

染疫後怎麼吃?3大飲食原則幫助快速康復

染疫後怎麼吃?3大飲食原則幫助快速康復

少量多餐、飲食清淡

染疫後身體尚未完全恢復,消化力會比平時差,建議以溫熱、易消化、少油、清淡的飲食為主。選擇好吸收、不油膩的食物,如白粥、蒸蛋、蔬菜、雞湯或地瓜稀飯,減輕腸胃負擔。辛辣、油炸、高鹽的加工食品容易刺激喉嚨與腸胃,應盡量避免。每餐份量不宜過多,分成5~6小餐,能穩定血糖,減少不適感,也讓身體有力氣逐步修復。建議搭配溫開水,避免冰飲與生冷食物,減輕腸胃負擔。

補充水分、電解質

發燒、流汗或食慾差,都容易讓身體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水分與電解質。尤其在恢復期,別等到口渴才喝水。建議隨身備一瓶溫水或無糖電解水,少量多次補充,避免一次灌太多造成胃脹不適。如果有輕微腹瀉、頭暈或疲倦感,也可攝取天然含電解質食物,例如香蕉 (補鉀)、清雞湯或一點鹽加在稀飯裡。避免咖啡、濃茶等利尿性飲品,也不建議飲用含糖飲料,避免造成血糖波動與脫水風險。

持續補充幫助提升免疫力的食物

染疫後不是沒有症狀就算康復,身體仍需時間修復黏膜、補回流失的體力。建議應持續補充優質蛋白質、各種維生素、礦物質、益生菌與蜂膠,讓身體隨時都能維持良好狀態,持續提升免疫力,避免再次染疫或生病。

推薦閱讀:喝牛奶的好處有哪些?了解牛奶營養成分,每日一杯滿足營養需求

結論

新冠疫情再次升溫,雖然這波疫情症狀較輕微,但若掉以輕心可能導致反覆感染,免疫力較差者也可能發生較嚴重的症狀甚至死亡,因此建議高風險族群應盡快接種JN.1疫苗,同時在日常生活中補充均衡營養,攝取足量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、益生菌及蜂膠等,提升自我保護力!

推薦閱讀:羊奶粉、牛奶粉營養程度有差嗎?教你如何挑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