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撰文營養師 蔡欣蓁營養師
慢性腎臟病患者的飲食要注意非常多細節,許多看似健康的食物對腎病患者來說都可能是潛藏風險的高鈉、高鉀或高磷地雷。對腎病患者來說,最重要的事情是「延緩腎功能衰退」,此時就要注意蛋白質、水分、礦物質的攝取,來避免造成腎臟更大的負擔。本文由專業營養師解析慢性腎臟病飲食原則與飲食注意事項,並附上實用參考菜單,協助腎友在日常生活中掌握飲食重點,有效延緩腎功能惡化。 |
慢性腎臟病(Chronic Kidney Disease, CKD)是腎臟功能長時間、漸進式的惡化的疾病,醫學上依據「腎絲球過濾率(eGFR)」的數值變化,將其分為五個不同階段。隨著病情進展,腎功能越來越差,患者可能會面臨越來越嚴格的飲食限制,如對蛋白質、鈉、鉀等的攝取控制,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限制蛋白質攝取量,對於減緩腎功能惡化影響甚鉅,是飲食管理中的核心關鍵之一。
腎絲球過濾率(eGFR)是臨床上用來評估腎功能的關鍵指標。eGFR事實上是「推估腎絲球過濾率」,是經由檢測血液肌酸酐(Creatinine, Cr), 再加上年齡、性別、種族的校正後估算而得的數值,當eGFR數值降低,代表腎臟的殘餘功能下降,也表示目前可能處於慢性腎臟病階段。
年齡 | 平均eGFR |
---|---|
20~29歲 | 116 |
30~39歲 | 107 |
40~49歲 | 99 |
50~59歲 | 93 |
60~69歲 | 85 |
≧70歲 | 75 |
要特別注意的是,無論是什麼年齡層,只要連續3個月eGFR數值低於60,就可能被診斷為慢性腎臟病。
腎絲球過濾率(eGFR)是臨床常用來評估腎臟過濾血液效率的指標,單位為 mL/min/1.73m²,通常由血液肌酸酐值、年齡與性別計算得出。腎功能的檢查除了腎絲球過濾率之外,還會結合血液檢查(肌酸酐、尿素氮)、尿液檢查(尿蛋白、尿白蛋白/肌酸酐比值)及影像檢查,醫師會根據不同指標,綜合判斷腎臟健康狀態與疾病階段。
分期 | 說明 | eGFR | 蛋白質限制 |
---|---|---|---|
第1期 | 腎功能正常或輕微腎損傷 | ≧90 | 正常攝取 |
第2期 | 輕度腎功能下降 | 60~89 | 正常攝取 |
第3a期 | 輕度至中度腎功能下降 | 45~59 | 0.8克/體重/天 |
第3b期 | 中度至重度腎功能下降 | 30~44 | 0.6~0.8克/體重/天 |
第4期 | 重度腎功能下降 | 15~29 | 0.6~0.8克/體重/天 |
第5期 | 腎衰竭 | <15 | 0.6~0.8克/體重/天 |
不過,具體的飲食限制會根據每個患者的病情、是否進行透析而有所不同,需由專業醫師或營養師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。
慢性腎臟病患者需特別注意熱量攝取,建議每日熱量攝取量為每公斤體重約30~35大卡,以避免營養不良與肌肉流失。
當熱量攝取不足時,身體會分解肌肉與組織作為能量來源,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含氮廢物。這些代謝廢物需經由腎臟排出,進一步加重腎臟負擔,可能加速腎功能惡化。因此,攝取足夠熱量對於維持肌肉量、減緩病程惡化非常重要。
根據美國腎臟基金會K/DOQI指引,依年齡建議每日熱量攝取如下:
蛋白質經代謝後會產生含氮廢物,須經由腎臟排出,對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,過量蛋白質會增加腎臟負擔。因此適度控制蛋白質攝取量,是減緩腎功能退化的重要飲食原則之一,有助於減輕腎臟負擔,同時也能間接限制鈉與磷的攝取。
在選擇上,應著重於「優質蛋白質的攝取」,建議每日蛋白質攝取中,至少要有50%以上的高生物價蛋白質,如:
應依據個人腎功能狀況,與營養師或醫師討論調整每日蛋白質攝取量,避免過量攝取高蛋白補充品(如蛋白粉、乳清蛋白),並減少攝取低生物價蛋白質,如:麵筋、烤麩、堅果類等,以降低代謝負擔。
當腎功能受損時,體內代謝與排鈉能力下降,容易出現體液滯留、血壓升高等情況。因此,慢性腎臟病患者應落實低鈉飲食。
根據美國腎臟基金會建議每日鈉攝取量:
並非所有慢性腎臟病患者都需要限制鉀的攝取量。是否需要限制鉀的攝取,應根據「血鉀數值」及「每日尿量」進行評估。
透過簡單的飲食調整,即可有效降低鉀的攝取量,幫助穩定血鉀水平、減輕腎臟負擔。
體內約 90% 的磷需經由腎臟排出,當腎功能下降時,磷排出能力減弱,容易導致高血磷與相關併發症,並可能進一步加速腎功能惡化。因此,對於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,應及早落實低磷飲食,並視需要搭配磷結合劑,以協助維持血磷穩定。
遵守低磷飲食原則,是延緩腎臟病惡化不可忽略的一環。
當慢性腎臟病患者出現尿量減少(寡尿)時,身體無法有效排出多餘水分,容易導致水腫、血壓上升、呼吸困難等症狀,因此需嚴格控制每日水分攝取量,是延緩腎臟惡化與預防併發症的重要措施。
建議攝取量 = 前一天尿量(毫升)+500~750毫升
慢性腎臟病患者因須限制蛋白質攝取,常導致食物選擇受限,進而出現熱量攝取不足的情形,反而可能加速肌肉流失與容易引發營養不良,加速腎功能惡化。建議可選擇低蛋白澱粉類食物,搭配適量油脂,作為補充熱量的點心來源。
許多加速腎功能惡化的案例就是服用了電台、廣播或鄰居口耳相傳的中草藥祕方。要延緩腎功能退化真的不要聽信偏方,否則可能弄巧成拙,反而提前進入洗腎階段。
提醒腎病患者:延緩腎功能退化,應依循正規醫療與營養建議,切勿輕信廣播、親友傳言或來歷不明的中草藥製品。然而,因每個人身體及疾病狀況不同,有些腎病患者可能同時有其他慢性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壓等,因此建議先諮詢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後,再來調整飲食內容。
*可先水煮地瓜以減少鉀含量
*以上料理僅供參考,請與您的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後再決定飲食計畫。
慢性腎臟病患者在飲食規劃上需特別謹慎,包含蛋白質、鉀、鈉、磷等營養素的控制,處處都是細節。許多腎友在挑選食材時感到困惑,不僅增加生活壓力,也容易導致熱量攝取不足、營養不良。
建議定期與營養師討論飲食狀況,依病情調整攝取方向。本篇文章提供了3道適合慢性腎臟病飲食原則的料理,希望能讓腎友們的日常飲食選擇更加安心又豐富。
Q1:慢性腎臟病患者每天應該攝取多少蛋白質?
A:建議依腎臟病分期與是否透析決定,通常第3~5期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0.6~0.8克蛋白質,並以高生物價蛋白質為主。實際攝取量應由營養師個別化調整。
Q2:腎臟病患者一定要低鉀飲食嗎?
A:並非所有腎臟病患者都需限制鉀攝取。需依血鉀值與每日尿量判斷,若出現高血鉀或尿量少於1000毫升時,才建議實施低鉀飲食,並應由專業人員評估。
Q3:腎臟病飲食可以吃哪些低蛋白點心?
A:建議選擇如粄條、米苔目、藕粉羹、芋圓、碗粿等低蛋白且熱量足夠的點心,避免使用高蛋白補充品或含豆類、堅果的點心,以減輕腎臟代謝負擔。
Q4:如何控制每日水分攝取?
A:每日水分建議攝取量=前一天尿量(毫升)+500~750毫升。水分不僅包含飲用水,還包括湯品、水果、果凍等隱藏水分,需整體計算與分配飲用時間。
Q5:腎臟病患者能服用中草藥或偏方嗎?
A:不建議。許多未經驗證的中草藥可能含有腎毒性成分,易導致腎功能惡化甚至提早洗腎。建議務必遵循醫師與營養師的正規建議,切勿擅自服用偏方。
參考資料: